人力资源 > 正文

生物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求变

2014-05-27 13:29:05 来源:中国医药报

□ 王  梓

随着生物制药在国内外加速扩张,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生物制药人才需求也快速增长。不过,相比国外,我国生物医药类人才缺口很大,特别是原创药物研发人才尤为匮乏。“我国生物医药企业多以仿制为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品种很少,研发技术与国际差距不小,这一现象的背后实际上是研发型人才短缺的问题。”业内人士透露,天津市日前公布的《天津市2014年紧缺人才目录》中,生物医药人才位列其中,也同样有力地佐证了上述观点。

研发型人才严重短缺

业内人士指出,研发型人才掌握着关键技术,可以帮助企业把技术转化成成品,增强市场开拓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要素。但我国部分生物医药企业由于缺乏研发型人才,导致研发进度停滞不前;有些则因研发人员水平有限,迟迟无法形成技术突破。目前,研发型人才缺乏的问题已成为我国生物医药企业“源头创新”的“绊脚石”,严重制约了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

是什么因素导致生物医药研发型人才短缺?“企业资金短缺、毕业生达不到企业用工要求或是国内研发型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业内人士指出,国外生物医药企业普遍实力较强,拥有充足的资金,可用于物色研发型人才“青苗”,但对于“囊中羞涩”的企业来说,这条路却行不通。天津溥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在林坦言,他们实际上一直处于研发人才短缺的状态,而资金缺乏正是主要受制因素。

“我们需要的是可以直接进行研发工作的员工,国内毕业生一直围绕着理论知识,却动手能力差,很难达到我们的要求,我们也没有时间和金钱再去培养人才。”天津颐圣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齐咏梅无奈地表示。这番话也从侧面体现出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与企业供求难匹配的尴尬局面。

探索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业内人士指出,比拼资金实力吸引人才,国内企业处于下风,从人才培养源头入手,完善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或是最符合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发展实际的对策。政府在这时应扮演关键角色,推动科研院所及高校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实际上,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部分地区已展开相关的人才培养计划。如上海,为打破生物医药行业队伍建设瓶颈,上海市政府部门协调指导有条件的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建立“首席技师工作室”,积极推动生物医药行业企业建立和完善职工技能培养、使用激励、晋升序列等方面的长效机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作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较快的区域,天津滨海新区在研发型人才培养上也进行了一些创新尝试。据了解,为了培养后备人才,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会同5所天津高校合作建立了“协同创新五校联盟”。“联盟采用的是一种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未来将会对生物医药研发人才形成极大的补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副院长夏秋雨介绍,通过联盟,在药物研发方面有所突破的高校教师可以来到联合研究院进行成果转化。同时,联合研究院内的研发人才也会走进高校,向学生传授研发经验。此外,联合研究院还帮助落户企业吸纳高校研究生加入到新药研发团队,实现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资源共享,助力生物医药研发型人才培养。

hr@yaochenwd.com.cn
010-5944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