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时间比较短
不同类型的面试需要的时间长短也是有区别的,行为面试需要更多的追问,因此,行为面试比情境面试时间要长。对于外部应聘者,需要更多的、更深入的了解,因此,外部招聘较内部招聘时间要长,除了考察其经验、知识技能之外,还要有更多的时间评价其行为风格和组织的价值观是否匹配。
每种人事测量方法都有其适合的评价维度,不能用面试来考察所有的维度。在面试实践当中,关于评价维度的设计有如下两个问题:
第二、用面试来测量它不擅长也不适合评价的维度。关于面试能够有效测量到的维度,目前的研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面试官在进行评分时,往往是一个整体的评价,很难对每个维度进行有效地区分。不过,有许多研究发现,面试评价中包含了大量的认知能力。智鼎公司对一项中等程度结构化面试的实证研究发现,面试和认知能力的相关系数为0.45,而且,面试所评价的维度中,“分析判断力”和认知能力相关最高,达到了0.57。这说明,面试是能够有效测量“分析判断”这个维度的。根据我们的经验,面试还能较好测量如下态度类维度:主动性、责任心、事业心。当然,面试也适合对专业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进行测量,而对于“诚信正直”这样的维度,面试还不能进行很好地测量。
常见的面试题目有三种类型:行为性、情境性和理论性。行为性问题是挖掘应聘者过去实际经历过的事件;情境性问题是了解应聘者在一个假设的情境中将会如何行动;理论性问题则更多的是考察应聘者掌握的知识和理论分析能力。关于这三种问题我们举例如下:
情境性:假如你的下级不按照约定好的流程方法,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开展工作,你会怎么处理?
大量的实证研究早已证明,理论性面试是一种预测效度很低的面试类型,而行为性和情境性面试均达到较理想的预测效度指标。对于高级管理人员的选拔来说,行为性面试比情境性面试更有效。
有的单位为了体现招聘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甚至将面试进行电视转播或者请很多职工代表参与观察评价,我们可以设想,应聘者在这样的环境中是不会得到放松的。在讲述个人经历和个人观点中也会有所保留。因此,在面试当中,应该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使应聘者能够畅所欲言,敢于说真话、心里话。从心理测量学的角度来分析,我们提供给应聘者的“刺激”应仅仅限于面试题目本身,而不能过多夹杂其他的因素,应聘者的“反应”才是我们想要得到的反应,而不是经过干扰的反应,进而才能提高面试的效度。
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明,随着面试结构化程度的提高,其预测效度也在不断地提高。有的人认为,既然是结构化面试,就不应有追问。但是,追问却是保证面试效度的重要环节之一。而且,追问也是可以结构化的,比方说,在行为面试中,要求面试官按照“STAR”模型进行追问。所谓“STAR”模型,指的是应聘者所描述的事件要包含如下四个要素:
T(target):目标,即行为的目标是什么;
R(result):结果,即采取上述行动的结果是什么。
有人主张使用半结构化面试,但是,什么是半结构化面试呢?如在面试结束后再请面试官自由加问两到三个问题,那么这种形式就不是半结构化面试了,而是机械的结构化面试加自由面试了。以追问的名义随意加问,这不是结构化面试,也不是半结构化面试,而是非结构化面试。
按照心理测量学的标准,当应聘者对我们的“刺激”进行“反应”时,面试官对这些“反应”的信息加工过程和方式应该是标准化的。这个过程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第二步:对这些信息涉及到的行为进行识别和辨认;
第四步:对能够反映相同能力和特性的相似行为进行归类;
而在现实中,很多面试官并没有按照上述步骤进行评分,而是按照个人的主观标准进行评分。但是,制定评分标准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制定行为面试评分标准来说,就更困难了。不过,我们可以参照如下大的原则来对行为面试进行评分:
二、事件的复杂程度不同,它所预示的行为等级也就不同。在一次校园招聘面试中,当我们请应聘者讲述他所组织策划的一次重大活动时,他绞尽脑汁才想了一个带领宿舍同学周六逛公园的事例。而另外一个同学很快就举出他成功地组织不同系别的十几个同学重走长征路的事例。那么,我们得出“后者组织策划能力更强”这个结论的风险会比较校
三、行为出现的频次越多越能够代表应聘者的能力和特性。在讲述某一个事件的过程中,或在整个面试当中,如果某个行为经常出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认定应聘者具备某种特征。
在现实当中违背心理测量学原理的面试现象还有很多,比方说面试题目缺乏区分度,也就是说对不同能力和不同水平的人不能进行有效地区分。由于篇幅所限,在此就不一一列举。总的来说,面试要想更加有效,就需要在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等心理测量学指标上下功夫。当然,科学性和现实性要取得一个合理的平衡,在时间、人力、财力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尽力提高面试的科学化程度。随着组织对人才在竞争中价值的重视程度的提高,相信在面试科学化方面会有更多的资源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