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小小的质疑性质的文章在短短数个小时之内引起了轩然大波,更是被无数行业内人士转发和评论,这本身就说明了行业存在的脆弱性和深刻的无力感。
10月18日,本身是一个周末,照理大家都在各自休息,但一篇5个多月前的旧文《论春雨医生的倒掉》却在微信和微博上迅速传播。大部分人对这样的文章是非常错愕,春雨并没有倒掉,也没有听说有任何先兆性的信息。抛开所谓的阴谋论不谈,但就这消息的快速传播就说明了市场对于互联网医疗的不确定性有多强烈。与互联网所进入的任何一个传统行业相比,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所引发的争议和各方激烈的立场都是很少见的。
互联网医疗之所以难以形成市场的共识,主要的原因是其至今无法形成自身发展的逻辑。受制于中国医疗体制的特殊性和用户需求的扭曲,互联网医疗在中国的数年发展始终没有形成一个能说服市场的商业模式,也始终没有一个公司找到了快速增长的源泉。在一个莫衷一是的市场,互联网医疗正在成为一个言论场,各家公司纷纷开动舆论机器,意图去抢占话语权。有些公司直接投资了媒体,希望能为自己摇旗呐喊,有些公司不惜重金聘请前资深媒体人加盟。各家公司希望在强大的媒体造势中能够获得市场的认可,从而能引得用户和投资人的关注,无论在营收还是融资方面都能拔得头筹。
目前互联网医疗的言论场中主要的观点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意图利用互联网去推进变革,弯道超车,另一方面是互联网无法改变线下的服务,最多只是医疗服务的互联网化,为医疗机构提供服务。平心而论,这两种言论都是各走极端,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基于医疗服务市场的互联网医疗只是支付方控费的工具和手段,既不能担当医改的大任,也不是医院的附庸。互联网医疗要发展,必须扭转现今的体制,让支付方发挥强监管的作用,从如今的医疗机构强势改为支付方强势。只有从支付的角度控制了医疗服务,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才能说迎来了春天。如果强制要求线上的轻模式去颠覆或改变线下的重服务,那只能说是缘木求鱼!
但冰冻三尺并非一日之寒,中国医疗市场的扭曲并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是一天能推倒的。因此,现在的辩论各方更多的都是在喊口号,无论是理论建构能力还是分析辩论能力都显得过于苍白。由于中国的教育长期忽视逻辑分析,这导致很多似是而非的观点和分析却也受到了市场的追捧。
另一方面,互联网医疗并不是一个水到渠成的市场,行业也并没有临近爆发点,目前的热潮更多的是被资本催生出来的。当然,随着政策的变革,有可能在某些点出现突破,但中国整体医疗服务体系的变革不是一朝一夕即能转变过来的,整体性市场的机会确实还没有出现。
与国外的资本相比,中国的资本本身的投机性过强,这就导致其对市场和产业的培育是没有耐心的。国外的医疗基金存续时长一般都是7-10年,而中国很多却只有5-7年,特别是一些互联网基金只有3-5年。资本有强烈的退出需求,这就导致资本的短视。而资本市场的短视也限制了很多模式的发展,很多时候大家都希望能给一些公司更多的时间来探索,但资本等不起。所以,在一个无法自身造血的市场,资本的周期决定了市场的周期,这不是一厢情愿所能解决的。如果创业者继续只能烧钱而不能赚钱,只有寻找一轮又一轮的接盘侠,如果没有人接,那就非常危险了。这也是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脆弱性的核心表现。
总体来看,互联网医疗发展到今天,整体市场的信心已经非常匮乏,如果不能在短期内扭转市场的信心,整个市场的洗牌在所难免。随着宏观市场的寒冬到来,如何共度难关才是题中应有之义。开源节流,先活下来而不是大规模的烧钱,寻找能盈利的手段而不是轻言改变,低调务实而不是高调浮夸才是创业者应有的姿态。质疑过去有,未来还是会有,质疑改变不了行业的生态,正如吹捧一样。所以,应对质疑和扭转市场的信心并不是去喊口号或者融更多的钱,而是找到盈利的路径,这才是最好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