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 >> 正文

高校教授:大学应以培养人才为荣而非高考掐尖

2013-07-11 17:23:38 来源:中国青年报

优质生源

漫画:唐春成

高校对高分考生的争夺确实存在,一些家长甚至与学校讨价还价。一些高分考生的家长会直接说,“考了多少分、想上什么专业,你给不给?不给就报其他大学”。还有一些家长,在多所高校之间“钓鱼”,期望获得奖学金、专业保证等优惠条件。对优秀生源的争夺竞争过激,会导致高校对考生“有求必应”,甚至不惜砸巨额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协议。这对考生其实并不好,对社会诚信体系也会产生负面冲击。

正值高考招生季,各高校对高分生源的争夺与往年一样激烈。为了“掐尖”,不少高校使出轮番游说、提供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协议等各种手段。高校尤其名校为什么热衷“掐尖”? 除了“掐尖”,高校间到底应该比什么?

近日,清华大学安徽招生组组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李越,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竞争高分考生即“掐尖”是高校办学选优的必然结果,但高分学生在一两所学校扎堆儿,对国家人才培养和学生的长远发展未必有利。大学最应该引以为荣的是培养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而非“掐尖”。

高分考生的家长与高校“讨价还价”很普遍

中国青年报:今年清华大学在安徽的招生情况怎么样?

李越:今年的招生情况比较理想。安徽理科前10名我们清华招了8个,前20名16个,前50名41个。安徽文科前10名我们招到5个,包括文科状元。作为招生组组长,我希望高分学生都来清华。但是从教育研究者的角度,我觉得高分学生在一两所学校扎堆儿,对国家人才培养和学生长远发展未必有利。

中国青年报:据悉,许多名校以轮番游说、提供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协议等方式进行“掐尖大战”。您在招生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李越:对高分考生的争夺确实存在,一些家长甚至与高校“讨价还价”。一些高分考生的家长会直接说,“考了多少分、想上什么专业,你给不给?不给就报其他大学”。还有一些家长,在多所高校之间“钓鱼”,期望获得奖学金、专业保证等优惠条件。对优秀生源竞争过激,会导致高校对考生“有求必应”,甚至不惜砸巨额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协议。这对考生其实并不好,对社会诚信体系也会产生负面冲击。比如签订预录取协议会对其他考生造成潜在伤害。

中国青年报:伤害在哪儿?

李越:比如考生A考了615分,B考了614分,按照正常的录取程序,A应该在B之前投档录取。但如果在招生咨询过程中,B先与某高校签订了某专业的预录取协议,当A也向该高校咨询时,招生者为了确保与B的预录取协议,很可能以“分数不够”等理由劝退。因为信息不对称,A就受到不公正待遇。

中国青年报:为什么要先和B谈,不和分数高的A谈呢?

李越:招生组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把所有考生的报考意愿和信息全部搞清楚,所以先接触的也不全是高分考生。此外,为了减轻工作量,录取人员往往倾向于先签协议,相当于纳入招生计划名额了。其实,预录取协议本身没有任何法律效用,协议双方都不必负责。前几年,南京就出现过某高校与多位考生签了预录取协议,但最终没能兑现的情况。清华大学安徽招生组从来不和考生签订预录取协议。

中国青年报:不签不担心高分学生被抢走吗?

李越:说服学生来清华,我们有自信,因为清华提供了很好的育人环境。我们招生组对高分考生几乎是一对一咨询,而且有院士、长江学者等优秀教授直接参与招生咨询一线工作。能给学生提供的优质咨询服务,不仅仅是报考专业志愿的咨询,还包括人生发展规划指导。不过,现实中家长“讨价还价式”的咨询很普遍,本应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专业,但是和我们沟通的绝大多数是家长,学生有主意的极少。家长问得最多的是“这分上什么专业才不亏?”

  • 分享到:
  • 推荐到豆瓣

相关内容